歷史沿革
新竹市,原名竹塹,是由平埔族語音譯音而來。取竹塹的“竹”,象徵日新月新之意而得名。
1626年,荷蘭占據北台灣後,曾有荷蘭人到竹塹傳教。 當地大規模的開發,是從1661年鄭成功入台另部屬屯墾算起,主要屯田蓬山、後龍地區,勢力廣及竹塹。隸屬天興縣,並置通事管理竹塹番社。
1683年清政府時期,竹塹改屬諸羅縣。1691年王世傑獲準帶領親族180餘人以暗仔街為中心墾植竹塹,廣興水利開發良田。而粵籍徐立鵬於1725年帶領族人進入新竹、竹北、香山、新豐等地墾殖,形成客家移民聚落。雍正元年(1723年),淡水廳治設於竹塹,成為清朝時期北台灣的一個重鎮。1826年,竹塹進士鄭用錫等人奏請興建竹塹城獲準,於1827年興工,築造磚石造城牆與四座城樓。清光緒元年(1875年),淡水廳廢除,竹塹城改稱新竹並設縣治。
甲午戰爭後,新竹成為抵抗日本殖民者侵入北台灣的重要據點。將新竹劃歸台北縣,並置新竹支廳管理。1920年9月合新竹、桃園支廳為新竹州,州治設於新竹郡(1930年新竹市自新竹郡分出,州治改新竹市)。1941年合併香山庄全部及舊港、六家莊的一部分,擴大行政區域,下設廿五個區會協助推行市政。
1945年台灣光復,十月二十五日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接受日本人台灣總督的投降,十一月五日公布各州接管委員會。新竹州接管委員即於八日由主任委員率領來竹,九日開始接收原新竹州的機構。同月十七日接收新竹市役所,遂成立新竹市政府,隸屬於接管委員會,十一月三十日將原日據時期所設二十五區改為九區,同時接收原各郡役所。翌年一月接管委員會結束,成立新竹縣政府,暫借原新竹州廳辦公。
1950年四月二十二日,台灣省政府公布本省地方自治實施綱要,十月二十五日調整全省行政區域,改設二十一縣市,新竹地方乃將原省轄新竹市並原新竹縣轄關西、新埔兩鎮、湖口、紅毛、竹北、橫山、芎林、北埔、峨眉等七鄉及尖石、五峰兩山地鄉等成立為新竹縣。縣治設於新竹市,並將原新竹縣分設桃園、苗栗兩縣,縣治分設桃園、苗栗兩鎮。
1951年十二月一日,將原東、西、南、北等四區合併成立縣轄市,新竹市公所在地置於中正路原東區區公所,四十四年夏遷入林森路原縣立中學辦公。1982年六月準予自1982年七月一日起將原屬新竹縣的香山鄉併入縣轄新竹市,改制升格為省轄市,省轄市新竹市政府於1982年七月一日正式成立。1990年十一月一日,新竹市下設東、北、香山等三個區公所,正式分區治事。
原為新竹縣縣轄市,1982年7月起改為省轄市。
行政區劃
新竹市行政區劃當前新竹市劃分為三個行政區:東區、北區與香山區,一個大型專業高科技園區: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新竹古稱竹塹,清代易名新竹,1920年設新竹街,置街役場,1930年改制為市,置市役所,1941年合併香山庄全部及舊港、六家莊之一部分,擴大行政區域,下設廿五個區會協助推行市政。戰後接收新竹市役所,改為新竹市政府,隸屬於接管委員會,將原日治時期所設二十五區改為九區,同時接收原各郡役所。1946年1月成立新竹縣政府,暫借原新竹州廳辦公。新竹縣政府於2月28日遷往桃園,新竹市亦因全省行政區域調整,正式設為省轄市,成立新竹市政府,下設東、西、南、北、竹東、寶山、香山等七個區公所,並遷入原州廳辦公室全省設五大縣、三小縣、九省轄市計十七縣市。
1950年10月25日台灣省政府調整行政區域,改設二十一縣市。縣治設於新竹市,並將原新竹縣分設桃園、苗栗兩縣.
1951年12月1日,將原東、西、南、北等四區合併成立縣轄市,新竹市公所址置於中正路原東區區公所,1955年夏遷入林森路原縣立中學辦公。1982年6月奉準自1982年7月1日起將原屬新竹縣之香山鄉併入縣轄新竹市改制升格為省轄市,省轄市新竹市政府於1982年7月1日正式成立。1990年11月1日新竹市下設東、北、香山等三個區公所,正式分區治事。
區域 | 拼音 | 英文 | 面積(k㎡) | 人口(人) 2006年 | 行政區 劃代碼 | 郵編 |
東 區 | Dōng Qū | East District | 33.5768 | 187,962 | 1001801 | |
北 區 | Běi Qū | North District | 15.7267 | 137,630 | 1001802 | |
香山區 | Xiāngshān Qū | Siangshan District | 54.8491 | 69,165 | 1001803 | |
合計 | Xīnzhú Shì | Hsinchu City | 104.1526 | 394,757 | 10018 | 300 |
新竹市旗幟徽章
旗幟 | 徽章 |
地理環境
位置
新竹市北半部位於頭前溪、鳳山溪、客雅溪沖積成的新竹平原上,地勢低平。西距海岸約4~5公里,南半部為竹東丘陵的西側延伸,最高峰為五步哭山,海拔187米。西部沿海地區有狹長的海岸平原。
地貌
新竹市的主要河川水系有頭前溪、客雅溪及鹽港溪,均為由東向西流入海。頭前溪流經本市北部邊界於南寮北側入海,水系全長63.03公里,為新竹縣、市最大的河川,也是形成新竹平原的兩大主要衝積源之一。上游建有許多水利工程,以灌溉包括本市在內的新竹平原農地。客雅溪發源於竹東丘陵,全長約24公里,流經本市鬧區南側而於罟寮附近入海。鹽港溪也是發源於竹東丘陵,流經本市最南端的內湖地區而於灰窯附近入海。
氣候
當台灣海峽北口,一年中東北風期較長,風力強度亦較大,向有“新竹風”、“宜蘭雨”(或“基隆雨”)並稱。年均溫21.9℃,與台北市相當;年降水量1733.2毫米,雨日僅約138天,均較北部基隆、台北、宜蘭等市、縣為小。
新竹市冬天盛行強勁的東北風,為全省之冠,所以有“風城”之稱,因新竹的沖積平原由東南向西北呈“喇叭狀”開敞,無論東北季風或西南季風一進入本市,風勢即受約束而增強。例如東北季風到此也略轉為北風,加上地形的關係,就像一股“穿堂風”一樣貫入新竹。新竹沿海一帶冬季季風甚強,風害甚烈,民間早就有“新竹風、基隆雨”的諺語。
經濟
新竹市原來以輕工業為主,主要有玻璃、化學、食品等工業。八十年代後逐漸由輕工業轉入現代化工業。主要工業有精密儀器、電子、通訊、機械、能源及生物工程等。其中有的產品已打入國際市場。礦藏資源主要有矽砂、煤炭,矽砂產量居台灣之首。新竹市約有五、六萬人從事農業生產,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甘薯、玉米、花生等。由於暖流影響漁業資源較為豐富西部沿海一帶大多數居民從事漁業,並在此建有較現代化的大漁港。
2006年3月,15歲以上之民間人口約有30萬,勞動力有18萬5千,就業者有17萬7千,失業者8千,非勞動力11萬7千,勞動力參與率61.3%,失業率4.3%[1]。產業以高科技產業聞名全台,素有台灣矽谷之美稱。傳統產業有玻璃。
語言
新竹市通行現代標準漢語,而本土語言是台灣閩南語(俗稱台灣話)為主,另有市郊不少台灣客家話的使用者,市郊居民多能通曉這二至三種語言。
台灣閩南語是明清兩代隨福建泉漳移民抵達台灣,屬閩南語的泉漳片底下使用人口較多的一支方言,新竹市通行台灣閩南語的偏泉州腔。而市郊客家話主要腔調的比例,可以推測市郊台灣客家人來自各祖籍的比例。調查結果發現,在符合《客家基本法》定義且會說客家話的客家民眾當中,與他人溝通的客家話腔調以“海陸腔”的比例最多,其次為“饒平腔”。
教育
高等學府
新竹市為台灣地區的高等教育重鎮,市境有大專院校6所,在校生5萬人。其中交通大學及清華大學為台灣重點發展大學。
國立交通大學
國立清華大學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中華大學
玄奘大學
元培科技大學
高級中學及完全中學
高級國小及完全國小
國立新竹高級中學
國立新竹女子高級中學
國立新竹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國立新竹高級商業職業學校 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
新竹縣立湖口高中
新竹市立建功高級中學
新竹市立成德高級中學
新竹市立香山高級中學
新竹市私立光復高級中學
曙光女子高級中學
磐石高級中學
世界高級中學
台灣中國科技大學(新竹校區)
國民中學
新竹市立建華國民中學校門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國中部
新竹市立建功高級中學國中部
新竹市立建華國民中學
新竹市立培英國民中學
新竹市立光華國民中學
新竹市立育賢國民中學
新竹市立光武國民中學新竹市立南華國民中學
新竹市立富禮國民中學
新竹市立三民國民中學
新竹市立內湖國民中學
新竹市立虎林國民中學
新竹市立新科國民中學
新竹市立竹光國民中學
新竹市私立光復高級中學附設國中部
新竹縣立湖口國中
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新竹國民國小
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國小部
新竹市立北門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民富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東門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西門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竹蓮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東園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三民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龍山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關東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載熙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南寮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建功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水源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香山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虎林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港南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大莊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茄苳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朝山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大湖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內湖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南隘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頂埔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舊社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陽光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科園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高峰國民國小
新竹市立青草湖國民國小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國小
教會學院
中華信義神學院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聖經學院
社區進修
新竹市青草湖社區大學
新竹市風城社區大學
新竹市香山社區大學
新竹市科學城社區大學
新竹市婦女社區大學
交通
鐵路
縱貫鐵路自新竹市有內灣支線通新竹縣境重要工礦業區的竹東鎮及橫山等地。
新竹市在台灣西部鐵路區位於台北與台中、台南都會區的重要聯絡節點,尤其與桃竹苗生活圈的關係緊密,區間的通勤多仰賴鐵路運輸。
新竹市的鐵路最早可追溯到清末,當時的鐵路由雞籠通車至新竹。日治時期,縱貫鐵路由新竹繼續向南興築,並自新竹驛開闢支線西北向新竹機場、東向竹東(後來的內灣線)。在日治時期,新竹車站早已取代北門街成為新竹城市的中心,也是新竹縣市的交通樞紐。
市沿縱貫鐵路至台北市78公里,並有省第1號公路及南北高速公路過境。因去台灣經濟中心台北市較近,城市發展歷史較北部各地為早(見新竹縣),這些年經濟和文化發展亦較速。
公路
新竹市位居新竹縣的西北角,與相鄰城鎮皆有方便的公路系統連線。中山高速公路和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在新竹市南側交匯,分別以交流道連線光復路、公道五路、中華路、茄苳景觀大道。距台北市、台中市車程約一小時。
省道台一線(經國路):南北向之重要幹道,貫穿市中心位置,路線大致與縱貫鐵路平行,往北可達竹北市、湖口鄉等地,往南可至苗栗縣竹南鎮、頭份鎮等地。
東西向快速公路南寮竹東線由市區北緣通過,可連結新竹市區到南寮、芎林鄉、竹東鎮等地的交通。
公共汽車
新竹市城區的大眾運輸主要為公共汽車,市區公共汽車由新竹客運營運,有諸多班次和路線,以新竹車站為中心往復行駛,服務學生以及老年人為主,其中以1路的運輸機能較發達,其他路線車次甚少。除此之外,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有免費專車維持園區內的大眾運輸。市郊以及城際間的運輸由苗栗客運和新竹客運維運,由新竹市通往香山區與苗栗縣。
與城區的客運相比,行經國道的長途客運則相當發達,班次頻繁,平均三分鐘就有一班。大多來往於新竹至台北,當前於新竹提供服務的客運公司有:新竹客運、統聯客運、豪泰客運、和欣客運、國光客運等,到其他縣市相當的方便。
航空
新竹機場開闢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為軍用機場,現為“台灣地區”空軍新竹基地的一部份。1998年曾為軍民兩用,有7家航空業者服務,但該年發生空難,且搭機不便、業者虧損,9月起停止民航。
海運
新竹市現有漁港包括新竹漁港與海山漁港,無工商業貨物運輸,主要功能為近海漁業及觀光遊憩。
新竹漁港前身為南寮漁港,1981年動工改建,於1991年完工啟用。可以容納50噸級漁船六百艘,150噸級漁船可以全天候進出漁港,為台灣地區西北部地區最優良之避風港。海山漁港位於香山區海山漁村,天然條件稍差。新竹市現有動力船筏133艘,其中動力舢板32艘;二十噸以下漁船48艘;二十至五十噸漁船32艘,五十噸級以上漁船21艘。
市區簡介
新竹市區大致以站前商圈 (新竹市)為核心,早期的商業中心是當前的北門街一帶,當前已轉移至站前商圈為主,新竹市區的發展範圍已經越過早期四大街(即北大路-南大路-西大路-東大路)的範圍,當前新竹市區大致範圍西抵成功路,北抵湳雅-舊社,東抵關東橋,南抵牛埔路,除了新竹市區本身外,新竹市郊區也有規模不一但沒有跟新竹市區連成一體的市區,例如新竹南寮漁港一帶的市區、三姓橋-大莊路周邊。
而新竹市區本身除上述提到之站前商圈外其它包括東門圓環、護城河,當前東門圓環、護城河也是新竹市主要的商業活動與商店聚集地之一,周五晚上與周六晚上在護城河與東門圓環內的表演舞台常有藝文節目,讓藝術氣氛導入商圈,且護城河(林森路至世界街段)為護城河最優美的一段,同時經過新竹市區的精華與新竹市政府後方,為較缺乏公園與道路綠化的新竹市區內增添珍貴的綠地與休閒之地,此外還有:東門商圈(東門市場周邊,當前已逐漸式微)、東門街商圈,中正台與國際戲院附近(復興路、文昌街等),以及城隍廟商圈、大遠百周邊是為新竹市區精華部份,也為新竹市服務經濟與商業活動核心之一,新竹市區還有清大商圈、金山商圈、湳雅大潤發商圈。
當前新竹市區當前也遇到許多發展問題與瓶頸,包括新竹機場遷移、新竹監獄遷移、新竹公共汽車與輕軌的發展事宜、市區老化亟需振興與更新,風城購物中心的倒閉之後續處理。
新竹市清晰地圖
特色小吃
新竹市是台灣客家族群的大本營,表如今吃的文化上,除酸、肥、鹹、香一貫的客家菜特色外,各鄉鎮結合當地特產,發展出一道道令人垂涎的料理,如關西的仙草雞、峨眉的茶餐、北埔的柿子大餐等,都是極富地方特色的改良式客家美食。
關西是島內主要的仙草產地,所產仙草味甘質純,當地客家人以仙草入味熬煮雞肉,開發出仙草雞這道聞名的關西美食;仙草的甘香,融合雞肉的勻嫩肉質,馨香爽口,有別於一般口味重的客家菜。關西及其鄰近鄉鎮的客家料理店裡,都可以吃到這道佳肴。以茶產聞名的峨眉鄉,也推出以東方美人茶入味所燉製的東方美人雞湯,用烏龍茶燻烤的茶雞、茶鵝,以及金宣鳳梨蝦球、香片蒸魚等茶餐,融合茶香與菜香,不油不膩,滋味絕佳。
此外,五峰鄉五指山區的農戶依舊地利之便,沿途開設土雞城,襯以季節性采果,形成鄉間美食區;這裡的土雞城以各式土雞料理、新鮮野菜,及客家當地口味取勝,加上土雞餐廳刻意營造的鄉土氣息,來此小酌別有遠離塵囂的鄉間野趣。而新竹市東部的尖石、秀巒山區,因有泰雅族分布,於鄉野小店可品嘗到有泰雅風味的美食。
客家移民早期多居住于山坡丘陵地,靠山吃山,故客家菜以山產居多,雞鴨鵝肉是最常見的主食。山區耕作不易,勞動極耗費體力,酸香鹹肥因此成了客家料理的特色,一則以補充勞動流失的鹽分,一則口味鹹好下飯。勤儉的客家人還利用收割後的稻田,種植蘿蔔、豆類、芥菜等蔬菜,以充分利用土地;吃不完的菜蔬便加以淹漬,製成福菜、梅乾、蘿蔔乾等淹漬物,成為佐菜下飯的最佳菜餚。由梅乾、福菜更發展出一道道客家佳肴,如梅乾扣肉、福菜湯等,成為客家餐館必備的菜色。
炸粿
在台灣,用米粉、麵粉、薯粉等經過加工製成的食品都稱“粿”,可以有各種吃法,其中新竹市城北街的“北門炸粿”名聲最為響亮,有地瓜片、芋頭片、米糕、肉粿、蒜頭、蚵仔嗲等口味。炸出好吃的粿是有訣竅的,除了配方之外,製漿的過程、炸的火候都馬虎不得,否則不是口感太硬,就是表面已經焦了而裡面尚未熟透。“北門炸粿”賣的粿,外表的顏色都非常一致,放冷了外形也不會變。
炒米粉
新竹米粉是台灣新竹地區的一種知名食材。以米作為原料的米粉,原本是由中國大陸福建地區傳入的。由於新竹地區經年強風,獨特的氣候非常適合製造米粉,因而逐漸發展成為地方性的特產。
在分類上,新竹米粉又可以區分為“水粉”和“炊粉”兩種。其中被稱為水粉、形狀粗短的粗米粉才是米粉的原型,最常見到的做法是與肉類熬煮成米粉湯。而當前比較廣為人知的是成為炊粉的細米粉,是先壓製成細冬粉之後,以蒸籠蒸熟,再經過風乾以保存。新竹地區的在稻作收穫季節過後的10月到12月間盛吹東北季風,由於此時期降雨量少、風勢強,適合曬米粉,也是出產的米粉品質最好的季節。在台灣常見的炊粉使用方式,除了煮成湯類似湯麵般的料理,先將米粉炒熟之後再澆淋醬油肉汁食用的米粉炒,也是常見的台式菜色。
貢丸
“貢丸”是新竹數一數二的小吃,受到新竹男女老少的喜愛。據說新竹最早發明做貢丸的人是連海瑞,後來雖然轉手他人,但仍沿用“海瑞”的招牌。
製作“新竹貢丸”最要緊的是肉的選擇,非新鮮豬肉不可。這主要是因為新鮮豬肉的纖維是活的,搗碎槌擊後,加強了凝固性,做出的貢丸才有其最顯著的特點—有彈性,咬起來才有勁。
新竹貢丸純粹以豬肉稍佐醬油、味素製成,本稱肉圓,至於後來為什麼易名,是因為閩南話“錘”念“貢”,“貢打”出來的丸子,自然就叫貢丸了。
薑絲大腸
是一道尋常的客家餐點,作法是先將豬大腸洗淨、切段,放入鍋中加水,與蔥、姜等一起熟煮至爛,再起油鍋爆炒即可。薑絲大腸的作法簡單,好不好吃,關鍵在於選料,肥油的豬大腸,加上6、7月盛產的上等嫩薑,酸嫩Q滑,滋味最佳。
粄條
客家食物的代表,北部客家莊稱為“粄條”,南部客家聚落則稱為“面帕粄”,亦即廣東人所稱的“粿條”,或台灣人說的“粿仔”。以在來米製成的粄條,烹調很簡單,以紅蔥頭爆香,加入厚油高湯、碎蔥及青菜、薄切肉片,滾水即成;乾炒或者煮湯各具風味,惟一般以煮湯較能吃出原味。由於用料簡單,粄條好不好吃,要訣就在粄條的Q度,以及爆香的蔥頭。新埔粄條以井水製造,有別於其他地區以自來水調製,因此味道較甘甜,而堅持傳統的手工製法,使其口感Q韌,在北部客家莊中最負盛名。
紅糟肉
亦稱糟母肉,系以糯米、紅麴加上糖,鹽發酵成糟母,再將雞、鴨等肉類放入其中淹制而成,兼具酒香及肉香,且有滋補之效。紅糟肉過去是客家人珍貴的過年菜餚,現則已普遍化,平常日子就可嘗其美味。
梅乾扣肉
炒、鹵、淹是客家菜常用的烹調方法,梅乾扣肉就運用了淹、鹵兩種作法。首先,採摘下來的芥菜先行日曬風乾,再塗以鹽巴,密封淹製做成梅乾;將梅乾與鹵得熟爛的五花肉或是蹄膀,放在一起蒸煮,梅乾菜的酸脆與肥肉的油香融為一體,即成為梅乾扣肉這道佳肴,是客家餐館必備的招牌菜之一。
煙腸
乃客家人所稱的香腸,又稱為粉腸、水煙腸或白煙腸,其外形雖然類似香腸,但口感卻截然不同,吃起來香香軟軟的,帶點Q勁。其製法是將地瓜粉、瘦肉及香料調勻,灌入豬小腸後煮熟,冷卻後就可以切成一塊塊沾醬料吃;以米醬、糖、鹽、辣椒等混合而成的沾料,甜中帶辣,與煙腸一起入口,最能吃出煙腸的特殊風味。
桔醬
北部客家莊常見的蘸料,酸甜的滋味具開胃效果。桔醬系將酸桔洗淨、晾乾,然後去籽加入鹽、糖等調味料,熟煮至爛,再去除渣滓即成。由於酸桔僅年產一次,客家人利用每年11、12月酸桔產期製作桔醬,然後分裝成瓶於一年中食用;因桔醬製作過程多手工,難大量生產,益顯珍貴。
旅遊
主要景點
古蹟名稱 | 地址 | 類型 | 建成年代 |
進士第(鄭用錫宅第) | 新竹市北門街169號 | 宅第 | 1838 |
竹塹城迎曦門 | 新竹市東區 | 城郭 | 1827 |
鄭用錫墓 | 新竹市東區光鎮裡客雅段447號 | 陵墓 | 1869 |
古蹟名稱 | 地址 | 類型 | 建成年代 |
新竹鄭氏家廟 | 新竹市北門街175號 | 祠廟 | 1853 |
新竹長和宮 | 新竹市北門街135號 | 祠廟 | 1742 |
新竹都城隍廟 | 新竹市中山路75號 | 祠廟 | 1748 |
新竹關帝廟 | 新竹市南門街101號 | 祠廟 | 1776 |
新竹金山寺 | 新竹市東區仙水裡金山201號 | 祠廟 | 1853 |
李錫金孝子坊 | 新竹市東區 | 牌坊 | 1882 |
張氏節孝坊 | 新竹市北區 | 牌坊 | 1871 |
蘇氏節孝坊 | 新竹市北區 | 牌坊 | 1890 |
楊氏節孝坊 | 新竹市北區 | 牌坊 | 1824 |
古蹟名稱 | 地址 | 類型 | 建成年代 | |
1 | 新竹車站 | 新竹市中華路2段445號 | 其它 | 1913 |
2 | 新竹州廳 | 新竹市北區中正路120號 | 衙署 | 1915 |
古蹟名稱 | 地址 | 類型 | 建成年代 | |
1 | 新竹州圖書館 | 新竹市文化街8號 | 其它 | 1925 |
2 | 新竹水仙宮 | 新竹市北門街135號 | 祠廟 | 1863 |
3 | 新竹信用組合 | 新竹市大同路130號 | 其它 | ??? |
新竹新八景 | 新竹夜八景 | 新竹海八景 | 其它景點 |
新竹漁港 | 護城河 | 新竹漁港漁船碼頭 | 迎曦門 |
青草湖 | 新竹城隍廟 | 看海公園 | 城隍廟 |
護城河親水公園 | 新竹市立玻璃工藝博物館 | 海天一線 | 新光三越百貨 |
交大竹湖 | 新竹車站 | 港南運河 | 風城 |
港南運河 | 茄苳景觀大道 | 紅樹林公園 | 遠東百貨 |
新竹動物公園 | 港南風景區 | 風情海岸 | SOGO百貨 |
十八尖山 | 科學園區入口光柱 | 海山漁港 | 動物園 |
古奇峰 | 天公壇公園吊橋 | 南港賞鳥區 |
資料參考
景點詳細
新竹火車站
建於日據初期,是台灣現有建築與藝術評價最高的車站之一,也是歷史最悠久的車站,已經被列入二級古蹟。
都城隍廟
新竹都城隍廟位於新竹市北區中山路上,列屬三級古蹟,其廟宇規模在當時是全台灣之最,專門掌管陰間與陽間賞罰善惡的神明為城隍,所以城隍廟的布置猶如古代的衙門;新竹都城隍廟廟埕的巿集小吃攤,成為新竹特色之一。
清泉部落風情
清泉位於五峰鄉桃山村,為一泰雅族部落,日據時代即以溫泉聞名,四周山巒環抱,上坪溪流貫其中,兩岸交通以吊橋銜接;獨特的山村型態和豐富的人文歷史,讓這裡流露迷人的風情。清泉溫泉其水質無色無臭、透明的弱鹼性碳酸泉,水溫約攝氏48度,可飲可浴,據說長期沐浴浸泡,可治療不孕症、皮膚病和腸胃炎等疾病。規劃完善的溫泉館,館內擁有8間個人浴室和3座泉溫不等的大眾池,浴池采半露天設計,以石頭鋪砌而成,並有小巧的人造瀑布自屋頂流瀉,精巧而人性化的設計,為清泉重拾昔日風華。
除了溫泉,優美的吊橋風光亦是清泉勝景之一。發源自五峰南界的爺巴堪溪和霞喀羅溪,匯流成上坪溪後,一路穿山越嶺向北而去。流經清泉處,山谷漸寬、水勢漸緩,泰雅族人分居在兩岸的河階地上,以吊橋跨溪銜接,形成獨特的山村型態。
遊憩步道沿著兩岸山壁而建,將4座吊橋連成一氣,方便遊客尋幽攪勝。漫步其上欣賞溪谷風光,小巧的清泉瀑布自山壁翠林中奔瀉而下,氣韻清新動人。
走過吊橋,沿著石板矮牆的階梯拾級而上,盡頭就是清泉天主堂。多年前,美籍神父丁松青寫的“清泉故事”,由作家三毛翻譯成書,筆觸生動地描繪了小山村的風土民情,使得這裡一夕成名,吸引許多人前來拜訪。
清泉的晨昏皆美,值得慢慢游賞,村裡有原住民經營的民宿,設備雖簡樸,親切的招待卻令人仿佛回到鄉間老家般輕鬆自在。來此住上一宿、泡個溫泉,可洗盡一身疲憊,享儘自然情趣。
內灣風景區
內灣位於頭前溪上游的油羅溪畔,背倚麥樹仁山,是新竹市橫山鄉最東邊的村落,亦是內灣支線鐵路終點、尖石通往平地的出入口。風光的歷史和山水吊橋美景,仍吸引著遊人至此尋幽訪勝。
叄山國家風景 沿往老街的途中,首先來到廣濟宮。這座建廟不及百年的小廟,見證了內灣聚落由河畔遷徙至高地,更說明了不同族群的居民在內灣逐漸融合的過程。自廟前台階拾級而上,穿過日式石燈、雕刻精緻的古代石獅,登上廣濟宮,百年歲月仿佛就在這裡濃縮。
已停業的內灣戲院,是台灣少數保留完整的木造古董戲院之一,獨留空房供人回味往日情懷。許多電影如“春秋茶室”、“黑皮與白牙”、“多桑”都曾以它為故事場景。
流經村前的油羅溪,當地稱為內灣溪,優美怡人的風光,曾以“內灣垂釣”名列新竹八景。仍留存了攀龍、內灣、北角三座吊橋,為青山綠水增添幾許韻味。北角吊橋是新竹市內最長的吊橋;內灣吊橋到攀龍吊橋間則有步道相連,一路上綠蔭濃密,是散步健行的最佳路線。吊橋下溪谷寬廣,河水碧綠,水淺流緩,溪畔古松林蒼翠成蔭。
司馬庫斯古道
司馬庫斯古道西起新竹市尖石鄉的新光部落,經司馬庫斯,東迄宜蘭、新竹交界處的鴛鴦湖,直線距離大約11公里,但一路曲曲折折,實際步程達50公里。古道昔為尖石後山泰雅族居民進出宜蘭大同的要道,而且直到產業道路通抵前,司馬庫斯居民的出入、補給,仍充分仰賴此步道。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司馬庫斯是台灣無公路通達的部落,給外界的印象遙遠而神秘,向有“黑色部落”之稱。古道之旅由新光展開,由司馬庫斯東行,大致沿著等高線蜿蜒入林,由於神木群的發現,使得這段古道維修得相當好。愈接近鴛鴦湖,潮濕的氣氛愈明顯,所有的樹木、石頭上,均包裹了厚厚一層青苔、地衣,大氣仿佛吸飽了的海綿,隨時擠得出水分。鴛鴦湖濕氣濃重,雲霧常年不化。
新竹科學園區 -北 台灣 科技中心
新竹科學園區逐漸成為北台灣的科技中心,並且按“國家”發展計畫擴大基地,當前擴充計畫包括苗栗銅鑼園區、桃園龍潭園區、竹北生物醫學園區以及宜蘭園區;新竹科學園區部份廠商之企業形象與聲譽已受到國內外高度肯定;經過多年的努力,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已成為世界上發展成功的科學園區之一,不僅吸引眾多國內外貴賓及媒體來訪,也成為經濟學及城鄉發展學者探討的範例;新竹科學園區20餘年來帶動國內經濟發展,並締造了揚名世界的台灣經濟奇蹟。
新竹 科學園區-靜心湖
新竹科學園區除了是北台灣高科技產業的重鎮,歐洲社區的優美景觀環境也令她頗有看頭,特別是靜心湖一帶;靜心湖是新竹科學園區的一座大型景觀花園,全域面積10公頃,包括湖城、外圍景觀和運動休憩設施,湖右的假日廣場區,有黑白鵝卵石鋪成石台,並置朱銘的巨形雕刻作品-太極;緊鄰廣場的庭園具有濃厚中國風味,有各式迴廊及造型多樣的門貫穿其間;民眾可以利用假日時間來這邊烤肉、散心,如果需要烤肉請先向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申請。
榮譽
新竹市爭取到2010年的世界科技城市聯盟大會的主辦權。台灣省“科學工業園區”所在地,台灣本島西北部城市。本除市西南已開設香山工業區外,1969年底開始在東南部劃定地區實行的“科學工業園區”計畫(是繼台灣3加工出口區之後設立的另一新工業發展規劃),亦正分期實施。市區西北頭前溪出口處的舊港,原為新竹地區早期與大陸聯繫的重要港口,後已淤塞廢棄。附近河口南側海濱有南寮海水浴場。市街東南部的十八尖山為海拔130米以下高地,現已成為重要文化區,有台灣的交通大學和清華大學及聯合工業研究所等,均已劃入“科學工業園區”範圍。十八尖山迤南至青草湖一帶有古奇峰、靈隱寺、法王寺等,均為著名旅遊點。